近年来,沂南县不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,积极探索基层监督有效路径,形成“机制全面优化、手段丰富创新、领域有效精准、体系拓展完善”的工作格局。
从激发“内生动力”入手,深化监督体制机制改革。完善监督工作领导机制。出台《加强监督检查和审查调查工作领导的实施意见》,建立了县纪委书记负总责,分管书记靠上抓,常委(委员)带队,党风政风监督室牵头,室组地协作,各班子成员牵头1-2个纪检监察室、2-3个派驻纪检监察组、3-4个乡镇纪委监察室,统筹20-30人力量,实现了常规工作各自负责、重点工作队内协作、重大工作全局整合。建立“四责协同”推进机制。推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清单制度,完善党委(党组)主体责任、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、班子成员“一岗双责”、纪委监督责任“四责协同”制度体系,建立“2+N”会商、情况报告通报、问题抄告、履责纪实评估4项工作机制,制发党委(党组)规范运用监督执纪“第一种形态”工作办法,实现了全面从严治党从“一家做”到“大家做”、从“要我做”到“我要做”。健全“四项监督”统筹衔接机制。细化12项具体措施,从力量使用、工作衔接、成果运用、巡察整改等6个方面入手,推动形成合力。重点加强“一会商一平台一分析”,即每季度召开一次“四项监督”统筹衔接工作联席会;建立综合监督信息数据库平台;开展廉情分析,做好政治生态研判,加强对“一把手”和领导班子监督,着力打通纪律、监察、巡察、派驻“四项监督”的“隔离墙”。
从突破监督“瓶颈”着力,丰富创新监督手段。搭建监督工作综合信息平台。探索破题智慧监督、集成监督,开发建立监督工作综合管理信息系统,科学设计工作模块,录入上级反馈、日常监督、专项检查、巡察发现等问题,精准化聚焦、清单化管理、科学化分析,形成“履行职责、风险防控、问题管理、整改落实”的模式。在工作实践中,突出加强同级、“一把手”和领导班子的监督,对党风廉政建设情况,通过平台数据进行定期分析。增强“嵌入式”监督能力。将监督深度嵌入职能部门业务流程,有效管控廉政风险。推动开发了税务系统“数字纪检”、综合执法智慧化监督等监督信息平台,形成日常监督、实时预警、风险督办、销号反馈、追责问责的监督闭环。落实改革要求,优化流程、精简环节,实现“不见面审批”“不见面服务”。实行“一定三亮”监督问责。建立政治监督具体化工作体系,制定年度政治监督工作方案和监督重点,围绕乡村振兴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、营商环境、“一排底线”、疫情防控等各级决策部署,落实“一台账、两清单、双责任、双问责”监督机制,深化“一定三亮”监督问责,亮明工作责任和时间节点,对表态多、调门高,不担当不作为、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和存在重大廉政风险隐患的进行亮灯预警,情形严重的予以亮剑问责,“质、效、廉”一体推进。
从解决“急难愁盼”深化,推进监督有效精准。“整治专班”统筹谋划。成立“整治专班”,统筹谋划推进工作,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、上级整治重点、县委中心工作精准切入,将重点事项列入监督台账,定期销号管理。落实定期研判工作机制,召开联席会议5次,精准推动解决一批群众“急难愁盼”问题。“室组地巡”联动监督。整合监督力量,发挥巡察机构监督优势,室组地与巡察联动,巡前部室、派驻人员参与巡察,巡后巡察机构和室地组联合监督整改。建立派驻监督责任与部门主体责任协同机制,派驻组全程参与联系部门业务领域的专项整治,压紧压实部门主体责任。“四个突出”抓住关键。突出落实“发现问题、严明纪法、整改纠偏、深化治理”四个方面,开展砂石资源开采加工、人防系统、粮食购销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20余项。
从延伸监督“触角”拓展,推动完善清廉体系。深化推进清廉村居建设。抓好规范、公开、监督三项工作,实行“小微权力”制度,设立村居纪检监察监督员,建立“清廉沂南”阳光村务监督平台和农村产权交易平台,推行村级财务“银农直联”支付系统,推进农村债务风险化解。清廉村居建设以来,沂南县农村越级访总量同比下降57.5%,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。创新实践清廉机关建设。聚焦权力监督,内控机制,担当作为等方面,推动清廉机关试点建设,激励干部多干事,保障少出事。确定了规范“三重一大”决策、工程建设、学校资金监管等13项课题,每个课题由2-3个部门创新探索,经论证后集成推广。目前试点单位形成各自领域的清廉机关建设方案27个,制定核心权力管控措施352条,完善内部制度406个。系统构建清廉治理体系。聚焦权力集中、资源富集、攸关民生的重点领域,分模块探索清廉学校、清廉医院、清廉企业建设,带动其他系统行业建设清廉单元,全面建成清廉治理体系,发挥监督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、保障性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