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对实现一体推进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。近年来,临沭县纪委监委坚持抓牢思想教育总源头、不断探索廉政教育新形式、着力打造作风培树主阵地,不断增强廉洁文化的吸引力、感染力和影响力。
拓展阵地,凝聚崇廉尚廉“正能量”
创建“三馆四廉”廉政教育品牌,打造警示教育馆、党内法规馆、家风家教馆,实现固本培廉、纪法保廉、家风育廉、警示省廉目的。一是建好警示教育馆,通过展示先进典型事例和反面典型,加入监狱、警钟、忏悔墙等实物模型方式,开展“沉浸式”警示教育,增强“不敢腐”的感染力。二是建好党内法规馆,以时间为轴线,按照历史渊源、发展进程、体系建设和制度成果四个部分,对党内法规制度的健全、发展、完善历程进行了全面展示和系统回顾,在制度的学习重温中强化“不能腐”的约束力。三是建好家风家教馆,选取朱村王氏、琅琊王氏等临沭、临沂籍古代先贤的家规家训以及曾经在临沭战斗、工作过的刘白涛、朱瑞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故事,同时加入家风不正反面典型的强烈对比,强化“不想腐”的自觉性。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,三个展馆成为各级各部门单位开展党性教育的必选“打卡地”。
丰富产品,讲好正风肃纪“廉故事”
一是用好反面典型,筑牢思想防线。自2019年以来,先后针对党员领导干部严重违纪违法问题拍摄了专题片《底线失守的代价》,针对农村党员干部损害群众利益、侵占挪用等“微腐败”问题拍摄了专题片《利剑惩贪“蝇”》,针对机关党员干部失职失责、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拍摄了专题片《亮剑行动》,结合各领域开展的专项治理拍摄了专题片《亮剑2021》,同时将拍摄的专题片纳入县委党校主体班次,作为全县各级党组织开展警示教育的“必修课”,真正实现“查处一案,警示一方,教育一片”。二是深挖本土资源,擦亮红色名片。积极推介红色朱村品牌,参与国庆期间特别栏目《中国人家》征集活动,拍摄制作了微视频《中国人家丨柴:煎饼“烙”出的幸福生活》,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、公众号展播;立足红色朱村艰苦奋斗、鱼水情深的革命传统,在《中国纪检监察报》头版刊发《红色朱村绽新颜》《跨越70载的鱼水佳话》《红色朱村的特殊年俗》等通讯文章,指导朱村群众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《枪声就是命令》,展示了沂蒙老区军爱民、民拥军的优良传统,用鲜活影像和生动文字描绘老区人民勤劳智慧、不懈奋斗的生动实践。三是征集文艺作品,弘扬廉洁理念。把党风廉政建设与文化艺术相结合,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,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廉政文艺作品征集活动,共征集到书画、摄影、视频、小说、剧本等各类作品300余件,并选取优秀作品集中展览、集结成册,让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,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廉洁文化的教育和影响,形成“人人思廉、全民尚廉”的浓厚社会氛围。
创新载体,永葆清正廉洁“生命力”
一是讲述微党课“育廉”。依托廉政教育基地、“三讲三比”活动等载体平台,积极组织年轻干部、优秀党员广泛开展“我来讲党课”活动,形成了《你的名字》《做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干部》等一批具有较强针对性、时代性、感染力的优质党课。二是开设专栏“话廉”。紧盯重点工作、专项整治、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治理等专题,与县融媒体中心合作,在县电视台开设《监督在线》专栏,通过专题宣传报道“亲清”新型政商关系、各领域专项治理等工作,不断弘扬清风正气,持续释放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。三是建设清廉乡村“守廉”。依托“清廉村居”建设,结合基层实际,深入挖掘农村廉洁文化切入点,通过上线“村务清”平台、建设廉洁文化长廊、开展村级小微权力事项评议,打造“晒廉、评廉”的农村廉洁文化建设模式,把清廉建设“软实力”转化为乡村振兴的“硬支撑”。
临沭县纪委监委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、省、市纪委全会部署要求,积极探索廉洁文化建设新路子,在挖掘本地文化资源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传播廉洁文化等方面持续发力,叫响“清廉临沭”品牌,积极筑牢党员干部不想腐的思想堤坝,在全社会形成崇廉尚洁的浓厚氛围。